
“漂亮不必说,装束既不土气,也不俗气。……水红的确良衬衣的大翻领翻在外边,使得一张美丽的脸庞显得异常生动。她扑闪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……”
《人生之路》中的女主角刘巧珍,无疑是美的。她虽然不大识字,准确来说是个“半文盲”,但不妨碍她的机灵善良、踏实勤恳,以及拥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。
(相关资料图)
一个人越是缺失什么,就越是羡慕什么。刘巧珍也想读书,但家庭对女子的偏见禁锢了她追求梦想的步伐。巧珍没有文化,所以聪明优秀、满腹诗书的高加林就是她的“神”。
巧珍是刘立本家的二闺女,会做粉条、会干农活、会开拖拉机,是个贴心又手巧的小棉袄。
巧珍的少女时代,魂牵梦萦着一个名字,高加林。她喊心爱的男子,加林哥。
少女情怀总是诗。在高加林不经意间的地方,巧珍默默地守候着,付出着。
她跟父亲借口说往县城姨家的饮食店送货,实际跟着加林哥,在其进教室上课后,偷偷把加林哥骑坏的自行车搬上拖拉机,拿去修理。
高加林看着修好的自行车,大声询问同学是谁修的。而巧珍只是躲在校门外,傻憨憨地笑着。看见加林哥开心,她就开心。
面对才华横溢的高加林,巧珍内心是自卑的,不敢直接表白,只能用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做法表明炽烈的爱 。
巧珍对高加林的爱不求回报。高加林请她帮个小忙,她就像难得吃到棒棒糖的小孩子,兴奋到不行。
马栓因为预考失败,没脸回家,流落街头。高加林便拜托巧珍,介绍马栓去她二姨家小饭店打杂,能有饭吃。巧珍二话不说,就答应了。
“只要是你让我做的事,我都愿意做。”
巧珍啊,你真是个傻姑娘。
刘巧珍爱慕着高加林,且这份爱不掺杂任何的算计,特别质朴真挚。虽然这份爱意得不到对方的回应,却是刘巧珍少女时代全部的心灵支撑。
《人生之路》中,几位主角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转折,高考。
八十年代高考分为两步,5月先预考,7月再高考。考生们要通过预考才能参加高考,这录取率可想而知,是多么艰难。高考预考制度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推行,一直持续到1994年才停止。
高加林以全县第一的成绩通过预考,本来对高考有着充分的把握,可是却不幸落榜了。不是他没考上,而是被黑心的村支书高明楼“截胡”了名额,给了儿子高双星。
内心有愧的高双星却不敢告诉高加林真相,抵挡不住美好前程的诱惑而当了缩头乌龟,心安理得的拿了高加林的大学名额,去了上海。
不知真相的高加林,一个人呆在家里愁苦烦闷,不理任何人。巧珍跑去安慰他 ,还带了自己做的枣花馍。
憋了一肚子火的高加林,把巧珍当成出气筒,狠狠吼了她一顿。可怜的巧珍,只能躲在一旁伤心地哭。
高加林落榜后,本来想复读,可因为父亲的意外摔伤,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。望着贫寒的家庭,年迈的父母,他决定回村做民办小学教师。
高加林留在了村里,这让巧珍觉着自己与加林哥之间的“距离”不再那么遥远。
但即便如此,巧珍和她的加林哥,就能圆满吗?
高加林的誓愿,是去上海“做顶天立地之人、做惊天动地之事”。
志向高远、信念坚定的高加林是一只鹰,不会一直困于这闭塞的黄土高原,即便遭遇许多挫折,他都不会放弃最初的梦想。
更何况,高加林之后去到了繁华的大城市,遇到了能让自身才华展示的机会,遇到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黄亚萍。“现实”的高加林,与“自卑”的刘巧珍,已经渐行渐远。
巧珍的善良与自卑的心理包袱,使得她不会像有心机的女人那样,用手段去困住心爱的男人。她所做的,是成全,让男人高飞。最好的爱,是成全他的幸福。
高加林,在最后,终是刘巧珍少女时代一个遥不可及的梦。
《人生之路》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84年的陕北农村。剧组拍摄时,都是实地取景,且置景深度还原八十年代风貌。
陕北的梯田,家庭条件各异的村民住的不同的窑洞;男主角骑的二八杠自行车,背着绿军挎包;女主角穿的确良衬衣,家中挂的粉条,开着的拖拉机;打电话要去县城排队填单子拨号;收信是由邮递员骑着车跑遍整个村子,学校里优秀学生的奖品是暖水瓶。
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观众看到这一幕,瞬间就能勾起难忘的青春故事。
起起伏伏的人生之路,支撑高加林的,是那股永不放弃的精神。让刘巧珍前行的,是她的金子般的美好品格。